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课程思政 制度文件 正文

竞技宝官方网站入口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时间:2021-11-20点击数:

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精神,要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旨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以《纲要》为依据和遵循,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以激发学生课程思政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与提升学习效果为指向,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管理、科学进行教学评价,进而推动课程思政“卓越教学”、塑造课程思政“高效课堂”。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计

《纲要》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教学上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贯彻这一要求,需要研制数理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形成具体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细化为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1.数理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确立体系化的数理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研制体系化的数理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是一项集体性工作,由学院课程思政领导小组专家、数理各专业负责人、数理专业课程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于课程思政首席教师负责制,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合作:

第一,立足数理专业课程的课程布局和课程特征,梳理形成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框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协作下,由数理专业负责人、数理专业课程负责人依据《纲要》关于课程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建议,深入梳理和挖掘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科学研讨,形成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框架。

第二,解决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与思政课程目标的有机协同问题,对数理专业课程群的具体目标进行细化,形成数理专业课程群的目标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双方的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将数理专业课程具体的教学安排(进度)与思政课程的具体安排进行协调统筹,落实具体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第三,构建具有逻辑性的、体系化的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基于集体协作,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在数理专业课程群分布(结合课程安排的顺序)中的内在逻辑问题,知识点分布及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问题,不同课程之间都涉及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学目标该怎么设定的问题,对于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公共基础课、数理专业教育课、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等。

2.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理专业课程教师开展合作,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对数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具体而言,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

第一,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具体开发,立足与思政课程协同的理念,设定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在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开发上,立足本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发、课型等,设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及其侧重点。

第二,各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在逻辑梳理。各章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梳理上要注意体现一定的逻辑性,涉及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教学上要注意层次性和视角的选取,以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

第三,将具体的教学目标写入教学大纲,确定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化之后,需要与数理专业课程的目标体系结合,写入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而形成“数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3.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因此,依据“数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研制形成具体章节的教案,确定每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以及与其对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每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来自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具体分解,而这种分解是基于对每节课数理专业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情况而定的。

二、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开发

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需遵循“上行—下行”的复合路线。“上行”路线为:结合《纲要》通过深入挖掘形成较为粗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堆积—通过深入梳理形成各门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入梳理形成数理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图谱。“下行”路线为:数理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谱系—具体化为数理专业课程群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布局—形成具体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安排—通过有机融入设定具体章节的课程思政教案。

1.由深入挖掘而上行至深入梳理,形成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

第一,深入挖掘,充分呈现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毛坯”。

第二,梳理形成各门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合作,结合《纲要》精神和要求,依据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逻辑,通过初步梳理,形成较为粗放的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第三,进一步深入梳理形成数理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图谱。对各门课程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形成课程思政知识的框架;对各门具体课程进行分析,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点。对各门课程所呈现的带有生硬嵌入色彩的或牵强附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应该删除;在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主题,应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层次、维度、侧重点,以促进课程之间的协调、协同。

2.由“数理专业的课程思政知识图谱”下行,二次开发形成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与图谱

课程思政研制小组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经深入挖掘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毛坯”,进行二次开发。就细致化而言,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结合教学目标确定进行具体的教学层次、维度、侧重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形成育人主线。

第二,形成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的内在体系。通过二次开发、二次梳理,“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形成具有课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

第三,形成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布局。依据学科数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根据课程进度、教学计划,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形成课程特色的知识图谱,为后续设计教案提供支持。

3.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发与呈现:有机融入与二次开发

按照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形成逻辑,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开发应基于二次深入挖掘、深入梳理和有机融入三法则进行。

第一,依据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进行二次挖掘和梳理。结合对学情、教学背景的综合把握,基于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从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进行立体开发。

第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的“回填”,实现有机融入。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基于科学的梳理、布局,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呈现于教案中,为后续教学、评价等提供支持。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选择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习体验,最大程度发挥数理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和价值引领作用。通过教学方法创新,让课堂更有亲和力、气氛更活跃,进而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道理越理越清、价值越阐发越澄明、思想进入越来越深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精神世界的效能。根据《纲要》,结合前述研究,可将课程思政的主题分为四类,以下分别就不同主题及教学方法选择进行探讨。

1.问题澄清与道理阐明类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及教学方法选择

课程思政教学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即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观引导;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学理性分析帮助学生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内涵,同时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类主题(知识)的选取,教师应该厘清这类主题与学生既有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行为规约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与教学方法选择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以一种“规约”形式呈现。以《纲要》中提出的“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为例,选取“科学伦理”主题,首先要找到适当的“植入点”,可以具体到“科研诚信”的主题,可采取讲授法、案例研讨法,或者将科研规范要求穿插在研究各环节、主题讲授中,同时,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遵守科研规范与诚信。

3.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与教学方法选择

“情怀”、“精神”类主题,在《纲要》中多次出现。这类主题适用于各类专业课程,因而必须紧密结合数理专业教学,以免“泛化”和同质化。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类主题教学要解决三个问题:科学认知与思想层面触动、上升到精神层面、化为行动。教学中则应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让学生“能详”并在情感上产生触动;可借助多媒体等,采取情境教学法,将学生代入情境,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延伸”到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涉及大量与中国科学家有关联的成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可采取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或者小组讨论等方法,解析经典案例背后的情感密码、精神密码,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深刻领会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探寻;也可立足专业维度,设立大学生暑期实践主题,从探寻历史、深入伟人的精神家园等角度,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发现”接受精神洗礼,进而实现向行动的转换。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

《纲要》指出,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水平”,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管理”。因此,必须立足课程思政“高效课堂”建设,塑造“有温度”、“有思考张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让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流畅,发挥最佳育人效果。

1.形成科学的融入通道:课程思政教学安排

要实现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处理好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体量安排、切入时机与方式选择、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关系,以使得融入高效、学习效果明显。

2.构建科学的融入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切入

思想政治教育进入课程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自然生成”,即由某个课程知识点自然切入,做到水到渠成。切入方式巧妙自然,其中“巧妙”是指平滑过渡,不至于过于直白而变成说教,设计“精巧”,不至于开口大而易放难收。

3.提升融入效果: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组织

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以提升融入程度与学习效果。每节课前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明确提出课程思政问题,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形式而言,第一种是常态化的课堂讨论,具有随机发言和对话性质,即话题由专业课教师发起,并初步形成基本讨论路线,学生基于课前准备随机发言、发问,教师作出回应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讨。第二种是“微专题研讨”,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前准备进行讨论,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第三种是对话,即聚焦领域内某一事件或专题,从事件本身说起,逐渐进入事件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侧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第四种是“小组合作学习”。适合小班的主题式课程思政教学。教师提出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要求学生基于前期准备,采取合作方式,从不同维度分析、阐述、补充并得出完整结论。

4.提升融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程思政的教学调控

《纲要》指出,要“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因此,基于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和提升学习效果的目标,科学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管理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一,课前沟通:基于互动的预设。数理专业课教师在课前应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预设。教师在课前发放给学生的预习材料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话题预先呈现给学生,并收集相关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以确保预设符合学生需求,进而科学、有效施教。

第二,基于学生学习体验立场,及时优化教学。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流程,降低学习的复杂程度和进入难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由增加的“体量”要素变成课程知识自身调节要素,使学习过程更为紧凑和流畅。同时,教师应基于对学生学习状态及情绪的把握,实时介入,提升学习效能。此外,教师要善用语言,使学习过程变得愉悦、轻松。生动、幽默、有趣的语言,无疑能够化解课程自身的枯燥,也能够将数理专业课程中负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变得生动、有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自然而有效。

第三,基于学生发展立场,关注、倾听、调控。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情绪变化,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科学的评价应该立足于课程或数理专业,凸显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考察,并将考察结果运用到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等方面。

1.基于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层级设计评价

课程思政评价,应立足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充分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凸显评价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第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发展评价。课程思政知识考查,应关注两个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自身、基于数理专业立场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理解,前者关注的是明理程度、后者关注的是结合程度。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能力发展。第三,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课程思政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疑是课程思政的根本追诉,因而评价也应该以此为核心。

2.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过程性实施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应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反映课程思政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思想启迪、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第一,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应包括数理专业课教师、同班同学、辅导员,其中数理专业课教师应立足过程性材料(含学生表现)、结果性材料进行综合评价,适当显示内在区分度(更注重描述性评价)。第二,评价方法:过程为主、结果为辅。课程思政评价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为主的方法,即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基于学生学习中的表现,侧重采取描述性评价,从不同维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描述,以准确反映学生变化。此外,小组讨论记录、小作业、发言记录都可以作为评价依据。此外,适度采用终结性评价,以反映学生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结合课程所撰写的论文、调查或研究报告,都可以作为评价依据。这种评价可以与学生自己的预期、教师课程设计的预期相结合,不仅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为后续课程思政提供支持),同时也能作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

3.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运用:基于评价—反思—改进的路径

基于学生发展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改进,是数理专业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基于评价对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的时机选择上,应采取过程评价反思与终结性评价反思两种模式。其次,要结合反思进行教学改进。基于两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该采取两种“反思—改进”模式。一种是“四边”模式,即“边教学—边评价—边反思—边改进”。鉴于过程性评价使用,教师应该采取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方法。其好处在于,教师能结合课程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内容安排等。“四边”模式中,数理专业课教师可引入“教学观察”来帮助改进;邀请专家参加教学观察前讨论并提出困惑—专家进入教学观察并形成评价报告—教学观察后基于会议的集体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而结果性评价反思,更侧重于集体反思;横向比较—提出问题—反思不足—提出改进策略。对于数理专业课教师来说,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提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把控、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Baidu
sogou